咨询热线

李经理:15921527677(同微信)
邮箱:lifei@amoom-expo.com
韩经理:13524157535(同微信)
邮箱:hanyu@amoom-expo.com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2024工博会科技创新展区又藏着哪些“黑科技”?赶紧一睹为快!

发布时间:2024-08-30 21:52:20点击量:

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以下简称“工博会”)将于2024年9月24日-28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科技创新展作为工博会旗下展示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成果的专业展,旨在为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企业研发部门搭建一个将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平台。今年,科技创新展中的高校展区又藏着哪些让人意想不到的“黑科技”?让我们先一睹为快!

 

6.2H-B 高校展区

01

视频图像处理器IP核

复旦大学 

该项目在ISP处理器、视频编解码处理器和AI处理器推理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主要创新内容包括:

(1)在ISP方面,提出了一种用于 ISP 的实时自动超参数优化方法和系统。该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ISP参数调优方法的不足,首次实现了ISP参数的实时在线搜索,同时显著提升了图像质量和处理速度;

(2)针对新一代多功能视频编码标准(VVC),提出了一种基于误差曲面的VVC分像素运动估计算法及硬件实现,相比国内外最新成果,该加速引擎吞吐率提升了3.5倍,硬件资源消耗降低了16.7%;

(3)在AI图像增强处理器方面,提出了基于扩散模型和零样本训练的高动态范围图像色调映射方法。与国内外最新方法相比,在色调映射的评价指标(TMQI)上提升了约1.6%,与自然图像的差异(NIQE)下降了0.18。

该项目已获授权专利6项,及3个在受理专利。目前,已经被中科院长春光机所、中航615研究所、中船709研究所、航天802所、兵器工业导航与控制所、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等研究所,以及华为、中兴、浙江芯劢微电子、北京清微智能科技、上海肇观等企业采用,被用于安防、图传、航天等领域,为核心芯片的国产化做出突出贡献。其中浙江芯劢微电子公司将VPU IP核用于数字安防SoC芯片XM530中,实现1386万片出货,销售额达1.9亿元;北京清微智能科技公司将VPU IP核用于智能视觉SoC芯片DT56、DT57、DT53中,实1200万片出货,销售额达2亿元。

滑动查看更多

 

02

量子点液态芯片检测系统

上海交通大学

该技术产品依托系列国家级科研项目,针对目前该新型液态芯片技术存在的荧光量子点的性能调控手段及宏量制备途径有限;荧光编码微球的高效制备及精准编码困难;检测系统结构复杂且操作繁琐等技术难题。

 

经产学研合作与成果专利转让,创建了基于量子点编码微球的液态芯片检测系统,在功能微球制备和系统创建方面取得系列突破,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系列产品。

项目系列成果获授权知识产权72项,其中发明专利33项,美国、欧洲及PCT国际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5项。技术成果形成了量子点编码微球、检测仪和配套疾病标志物的蛋白/核酸多指标检测试剂盒等系列产品,相关产品已获得5项中国NMPA医疗器械注册证和10项欧盟CE备案。

 

产品已经在国内多个医疗检测研究机构获得应用,相关产品近三年新增销售额2.8亿元、新增利润1.3亿元,节支2655万余元。为在我国普及应用液态芯片技术,提高我国体外诊断技术水平,发展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液态芯片技术做出了重要贡献。

滑动查看更多

 

03

复杂高浓度溶液原价态原形态原相态

实时监测仪

同济大学

在工程院段宁院士带领下研发的实时监测仪,依托团队在光谱学基础理论和元器件组件、以及数字化技术的原始创新,实现污染防治高端仪器从0到1突破。

基础理论突破

(1)原创物质光吸收的新理论新定理

(2)突破朗博比尔定律200年左右桎梏、发明波长浓度法 

光学仪器研制

(1)自主研发关键光学结构和组件:高纯光提取-多能级调节-多光程组合-多波长感知

(2)分析用时6-8秒,相对误差小于10%(国家标准:砷≤15%、铜≤ 20% )

微观化学过程数字化技术

(1)首创基于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原理,以及化学微粒信息

(2)干预深层次化学反应过程最优控制路径的技术

该成果在多个行业广泛采用,助推国家战略资源、重要国计民生产品等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削减50-80%污染物;年新增销售额12亿元,利润3.8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部级一等奖2项,国内外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12项。有望改变当前物联网、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技术无法干预微观化学过程的局面

 

04

高安全性承压设备超压保护装置

关键技术及应用

华东理工大学  上海阀门厂有限公司 

上海华理安全装备有限公司

该技术针对核电等高安全性承压设备高端安全阀、爆破片缺乏、国产化率低等问题,开发了带锥形弹性阀瓣密封唇和组合调节结构的蒸汽安全阀、压力-温度双触发、正压-负压双敏感爆破片等新型超压泄放装置,成功应用于巴基斯坦K2、K3项目、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等。

项目共获16项发明专利和90项实用新型专利,发表18篇论文,颁布27项国家标准和8项安全技术规范,直接经济效益约5.1亿元。成果入选2021年能源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名单等,全国安全阀泄压装置标委会、国际认证机构莱茵TUV等第三方评价机构评价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产品高质量发展发挥了标准引领作用,促进了行业的创新转型升级。

滑动查看更多

 

05

星载大型可展开天线反射面

金属网材料

东华大学

该项目主要技术创新包括:

(1)突破了高模低伸极细金属丝制备及并线合股技术。创新了合金固液掺杂及镀层技术,在国内首次实现了直径15~30微米极细镀金钼丝的制备和批量生产;发明了极细金属丝“同芯绞”无扭合股技术与设备,解决极细高模低伸金属丝加捻后金属股线出现残余扭矩的难题。

(2)创新了金属网“微张力”柔性编织技术及经编装备。设计开发了专用整经机,保证极细金属丝整经张力的高度一致;创建了“微张力”编织理论模型和编织机构,专门设计了成圈机件运动配合曲线等,实现极细金属丝高质量、高稳定的编织。

(3)创建了柔性天线金属网结构与力、电关联设计方法。系统开发了多种满足不同频段应用要求的金属网结构,掌握了网格微结构参数与其力学、电学性能相关性规律并实现了精准仿真设计。

(4)攻克了柔性天线大型化、网面精度控制与空间仿真难题。发明了多向张力预设和搭接装置,实现网面大型化;开发了全新的随温度变化位移小、系统稳定性高的天线索网张力阵布局系统,实现地面上准确仿真网面在空间零重力环境下的型面状态。

该项目的实施完成获得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包括发明38项(美国专利1项),实用新型16项。建立了中国首条且唯一一条全国产化大型可展开天线金属网材料生产线,项目产品已纳入国家航天采购系统。自应用以来已累计新增产值42.9亿元,新增利润5.8亿元,带动卫星天线产业间接经济效益超过150亿元,经济效益显著;项目研制的星载大型可展开柔性天线已在世界首颗高轨卫星“陆地探测四号”、“北斗”、“天通”、“鹊桥”等30多颗高性能卫星上成功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卫星的通讯能力。项目成果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能够研制口径10米以上收发共用星载天线的国家,并创造了多项国内外首次,社会效益显著。

滑动查看更多

 

06

血管化器官芯片技术领跑新药研发

上海大学

该项目团队在国内首创具备微血管网络的血管化器官芯片,实现了功能化的体外三维器官芯片生理模型,为药物筛选提供了一种更先进、更准确和更可靠的技术。针对当前器官芯片所面临的制造难、控制难和使用难三大难点,研发了器官芯片血管化工艺、代谢功能高精度控制方法和智能化用户操作平台等多项核心技术和产品体系,将有力促进器官芯片普适化,推动多款新药进入临床,助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式发展。

 

创新点包括:创新血管化器官芯片制造技术、创新模块化芯片设计、创新性结合十余年科研的各种参数。

拥有核心发明专利11项,项目负责人均为第一发明人。成果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和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海赛区金奖。

滑动查看更多

 

07

潜指纹检测用荧光染料探针及其

制备方法和应用

上海师范大学

该项目通过深入解析GFP的光物理性质,创新性地设计并合成了LFP-Red与LFP-Yellow两种荧光染料,不仅克服了传统荧光标记剂在水溶性、生物相容性及环境稳定性上的局限,还实现了对潜在指纹的快速、非破坏性检测。结合便携式超声喷雾与高分辨率成像技术,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现场指纹捕获系统,显著提升了证据采集的效率与准确性。

 

项目创新点包括:国际领先的快速喷雾型荧光成像、独特的绿色荧光蛋白(GFP)发色团结构、卓越的细胞兼容性与安全性。

团队与上海锐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系列潜指纹成像探针,已显著推动了公安、刑侦和法医鉴定等领域的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

绿色荧光探针产品不仅赋予染料这一传统领域新的增长动力,并且促使高污染的染料通过科技赋予其绿色标签,获得了较高的附加值,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滑动查看更多

 

08

高端特种润滑材料研发及产业化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本成果是校企联合攻关研发产品,针对高端装备加工过程中的润滑材料核心技术和关键添加剂缺失及其产品循化利用问题,从“基础油-添加剂-配方产品-循环再生”四位一体全方位开展研究,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难题,重点解决了当前润滑材料生物降解性差、稳定性不足、环境污染、处理难度高等问题。

 

该项目实现了高剪切和低噪音的技术突破。以润滑脂为例,在不改变润滑脂流变学性能的基础上,产品的抗剪切技术可以达到50万次,远高于常规技术30万次。

该技术成果荣获2023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获相关专利数十项。目前累计形成切削油液稳定性配方数1500多个,开发高效配方产品60余种;先后在中国石化润滑油公司等100余家企业实现了应用产业化或示范应用,实现了清洁切削技术完备化、规模化、国产化,为“中国制造2025” 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第24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

2024年9月24日-28日

国家会展中心(上海)

 


李经理:159 21527677 同微信  韩经理:135 24157535 同微信  Copyright © 2012-2018 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号:沪ICP备19027886号-17